5月23日,科技日報記者從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(以下簡稱“常州機電學院”)了解到,目前,該校已有江蘇常發集團、蘇文電能、常州博瑞電力、萬邦新能源等15家合作企業獲批江蘇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。這是該校深化產教融合高質量共建帶來的標志性成果。
“近年來,學校依托國家級智能制造專業群,圍繞智能制造產業鏈、技術鏈、創新鏈和人才鏈,供需匹配,鏈式集聚,通過多平臺建立起校企合作資源、技術、項目和人才雙向互動的平臺和共享機制,有效助推了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培育和建設?!背V輽C電學院校長許朝山說。
產教融合從提升專業群水平發力
“我們圍繞智能制造產業,建立調優、調高、調寬專業群建設機制,著力打造對接智能制產業設計、生產、管理、服務等環節的智能制造專業集群,支撐和引領區域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?!背V輽C電學院產教合作部相關負責人說。
常州機電學院以工業機器人技術、模具設計與制造高水平專業群為示范引領,編制工業機器人技術等國家專業標準,帶動智能制造專業集群的特色化發展、高質量發展,建成全國領先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專業群。其中工業機器人技術、模具設計與制造等專業綜合實力處于全國領軍地位,是常州及江蘇地區裝備制造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。
智能制造技術領域青年博士沙龍,是該校人才培養的一個品牌。近年來,學校特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、江蘇省中科院智能制造中心、吉林大學王蘇煜等專家、博士,來校交流分享前沿技術、最新研究成果,拓展了青年老師的專業知識面。
學校注重打造“共享工廠”,匯聚國內外智能制造技術領域知名企業,建設一批應用技術中心、“i創”創客空間,打造出資源集聚的磁場、技術積累的引擎、創新創業的平臺、文化傳承的沃土、教師發展的熔爐、人才培養的陣地。
日前,學校承擔的“產教譜系指引,崗學教評一致——智能制造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”、“‘共享工廠’:高職智能制造類專業產教融合育人平臺的創新與實踐”等4項課題,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。
常州機電職院還構建起“人才共育、基地共建、人員互聘、信息共享、協作服務、文化交融”的運行機制,實施“一群一行業、一專一名企、一師一方案、一生一專項”四維一體產教融合實踐模式,建成集成化產教融合服務新生態,成為全國智能制造領域產教深度融合的標桿。
值得一提的是,該校作為全國高職師資培訓基地,先后承接了裝備制造類專業帶頭人領軍能力研修、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緊缺領域教師技術技能傳承創新等項目,以專家講座、理實一體、調研觀摩等方式,為中西部兄弟院所提供了先進技術和教學改革的最新應用成果。
共建平臺讓校企合作形成體系化
“面向江蘇區域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戰略目標,學校不斷放大智能制造優勢專業群作用,重點對接區域優質校企合作企業,通過校企共建產業學院、高水平‘立體化’校企合作基地、博士工作站、大師工作室等產教融合平臺,有效助推了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培育和建設?!痹S朝山說。
據了解,常州機電學院已合作培育國家級產教融合型企業1家,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15家,覆蓋了智能制造研發設計、智能制造集成、智能制造生產、智能制造服務等產業鏈上下游中的龍頭骨干企業,尤其采取產教合作“一專一名企”的共建,使企業類型、空間布局、內涵層次等都得到了有效提升,為區域經濟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。
在共建產教融合型企業上,常州機電學院更是著力轉變項目建設思路,合作開展“訂單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、實習就業、師資互聘、科研服務”等,形成多層次、寬領域的產教合作體系。
用許朝山的話來說,“我們結合搶抓國家‘雙高計劃’建設和‘江蘇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建設’機遇,整合全校專業資源,要求各部門將建設任務掛在墻上、放在心上、抓在手上,全員發動、系統推進,增量絕對值,高起點推進,高質量完成?!?/span>
常州機電學院依托“內園外站”校企合作平臺,已牽頭建設智能制造領域五大職教集團,以及跨區域、行業型人工智能與先進制造領域五大產業學院,建立408家校外實訓實習基地、38個雙師基地。
同時,該校還打造了“全方位、多層次、立體化”科研與社會服務體系,并連續四年獲全國高職院?!胺肇暙I50強”,獲全國職業院校產教融合50強。
“下一步,學校將緊跟長三角和江蘇區域智能制造產業創新發展戰略,以更大力度主動對接區域智能制造產業,充分依托行業領軍企業,采取‘多點布局’策略,重點建設一批更高水平‘立體化’校企合作基地,形成高職院校產教融合、校企合作‘常機電’新模式,為建設‘強富美高’新江蘇和常州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,提供強有力的智能制造專業技術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?!痹S朝山說。
原文鏈接:
http://www.stdaily.com/index/kejixinwen/202205/cd503eca0a274355976434df71f92e54.shtml